鱼是变温动物,所以不管水温变高还是变低,都会出于生理原因,游曳到深水,具体有多深呢?理论上来说,水域有多深,鱼就会游到多深;比如冬季,不管冰面结不结冰,越深的水底,水温越是接近4℃,这在寒冬腊月里,对鱼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水温了;到了夏季,则更是如此,水面和水底之间的温度,水位越深,差异越大,完全能满足鱼群避暑的需求;但是,想要在深水钓到鱼,钓到很多鱼,这就不是一件轻松且简单的事,普通钓友所认知的,无非是水线长点、讯号差点,该怎么钓还是怎么钓,在实战中,是压根行不通的;
之所以会这样说,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水越深,浮漂的灵敏度越差,因为水线的距离延长了很多,讯号损失也自然不小;
•2、水越深,鱼的活性越差,因为越深的水,溶氧比就越差;
•3、越深的钓深,窝料就越不容易集中,自然也谈不上良好的诱聚效果;
•4、水越深,对钓组形成的水阻越大,起竿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切线;
•5、水深线组就长,操控不当,则很容易让中钩鱼打桩、绕草;
总结了这么多的缺点,是不是深水作钓,完全没有意义呢?倒也不是,因为深水作钓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天气越热或者越冷,鱼群就必然在深水区,要么游曳、要么嬉戏,深水区作钓还有上鱼的可能,浅水区作钓,基本上没有任何中鱼的机会;
所以,就冲着这么一个优点,就值得我们费点心思来琢磨一下,如何规避以上这么些个缺点,从而在实战中,能有不错的收获,而具体的做法,还真是迥异于普通的施钓;
打窝用块料、袋料,或者比重大的窝料
钓深水打窝,使用抛、撒,效果是很差劲的,因为水深的原因,窝料在半水就会散掉,稀稀拉拉的落到水底,散布面积很大,打的窝料越多,聚鱼效果就越差;
所以打深水窝,往往用块料,也就是机制后,呈块状的窝料,这样的窝料,基本上是落底之后,才会开始慢慢雾化,其自身体积、比重比较大,落点位置还是很精准的;
如果没有块状料,使用打窝袋,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当然,打窝袋遇水就融了,所以我们用纸巾包裹窝料,然后将其投放到窝点,这样窝团沉底之后,纸巾才开始融化,也算比较精准;
如果以上两种准备都没有,那就尽量使用酒米、玉米粒一类比重较大的窝料,在投放之前,可以用拉丝粉、粘粉稍微聚合一下,这样也能保证窝料相对集中的落到水底;
调钓钓目越高越好
水越深,水线就越长,此时浮漂陷入水中的体积越多,一旦有中钩鱼,讯号损失就越大,加上水越深,浮力就越大,就算是大比重的钓饵,在沉入水底时,受到上浮的浮力影响也必然较大;
简单点说,就是除非中钩鱼体积特别大,用传统的调钓,不论是抓口,还是起竿,都不太合适,所以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钓目调高,比如15目的浮漂,我们钓目设为12~13目;
这样做两个好处,一是减少水阻对浮漂、钓组的影响,一旦有讯号,漂肚出水的距离非常短,水阻的影响能降到最低;
二是漂讯出现之后,黑漂可能观察起来有点麻烦,但是顿口、顶漂,则非常容易看出来,毕竟没几目就是漂肚,看上肯定是一目了然了;
钓组入水之前,用湿手搓一下
钓深水,线组必然比较长,所以在回竿收线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因为线组过长,鱼线表面的张力,会严重影响到鱼口讯号;
这一点,在使用等竿线作钓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影响,但是竿身短、线组长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尤为明显;
老鸟们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用指肚掐着鱼线,用两个拇指的指甲约束着鱼线,从头到尾捋一遍,鱼线就变得笔直,但是操作不好,指甲容易伤线;
第二种,就是整个手掌打湿,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将鱼线捋一遍,就算鱼线不能变得笔直,但是静电张力的影响,也会降到最低;
总结
深水难钓,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会因为我们把细节做到位,就会渔获更好,更多,所以我们在实战时,还是要做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是深水作钓,准备做的越充足,上鱼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指望深水作钓,还能练竿、爆护,这就不太现实了,尤其是在深水且水草密布的水域,还是不要过于乐观,以免心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