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晚上都会绑鱼钩,收拾渔具每当星期五的晚上,总是最忙碌的时候,为了什么忙碌?是为了星期天钓鱼做准备。苦熬了一个星期,终于有时间去钓鱼,晚上准备好渔具,第二天早上天不亮就到了河边。找好钓位,打窝、开饵一气呵成,抛竿入水,看着浮漂的沉浮,浮漂突然一个下沉,杨竿,一条白条入护。
今天鱼情真不错,来了就能上鱼,随着频繁的抛竿,目标鱼鲫鱼也随之到来,然而令人郁闷的是,钓了几条鲫鱼后,没有鱼吃钩了!这时候不禁在想,难道水底的饵料被鲫鱼吃光了?要不要补点窝子?还是补一点吧,省的没有鱼吃钩。
然而钓了几条鱼,就没动静了
那么问题来了:“钓几条鱼后,没有鱼吃钩,真的要补窝吗”?光头觉得不一定,补窝不补窝,还要看具体情况。
首先分析没有鱼吃钩的原因,不要盲目补窝
钓几条鱼没有动静了,原因有很多,并不完全是水底的窝料被鱼类吃光了,不要盲目地补窝。
鱼群小造成没有鱼吃钩、随着资源越来越差,野外环境下,鱼类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虽然鲫鱼的数量比较多,但是很难大群活动。
一般2两左右的鲫鱼,成群活动的话,少则几条,多则10几条。野外上百条的鲫鱼群,在资源差的地方很少见。
鱼群比较小,钓几条鱼后,或者钓一条鱼后,鱼类受惊逃离窝点,造成没有鱼吃钩,这种情况很常见。
资源差,鲫鱼鱼群小,钓几条后就没有鱼吃钩,很常见
天气出现变化造成没有鱼吃钩、天气不是一直不变的,当天的天气,也会变化,天气变化鱼情也在变化。
比如:冬季早晚温度比较低,鱼情比较差,随着温度的上升鱼情慢慢好了起来。
比如:春季秋季中午温度比较高,随着太阳直射水面,水表升温,鱼类会追寻温度从而改变泳层,从而造成鱼情差。
比如:夏季早晚比较凉爽,鱼情比较好,中午升温后,鱼类躲在深水,或者阴凉处避暑,再加上中午气压低,从而鱼情差。
天气原因造成没有鱼吃钩
大鱼进窝没有鱼吃钩、虽然资源比较差,但是野外大鱼还是有的,钓鲫鱼的时候总少不了它们来“捣乱”。
大鱼进窝一般有迹可循,可以通过鱼泡分辨出来,鲤鱼进窝的时候,窝外或者窝内有鱼泡,这些鱼泡有些是片状,有些是串状并且移动前行。
鲢鳙的鱼泡更容易分辨,鱼泡面积一般碗口大小,比较像沼气泡,但是大小泡都有,比较密集,鲢鳙越大,鱼泡越多。
这些大型鱼类进窝后,或者在窝子外徘徊的时候,鲫鱼鱼情明显慢了下来,通过鱼泡能够辨识是什么鱼进窝。
大鱼进窝都没有鱼吃钩
肉食性鱼类进窝没有鱼吃钩、肉食性鱼类进窝后,也会造成鲫鱼短暂的停口,有些肉食性鱼类分辨起来比较困难。
翘嘴在水域内比较常见,它们进窝后,窝内的白条等小鱼,都会跃出水面,分辨起来简单。
在一些水草多的地方钓鲫鱼,有黑鱼,黑鱼进窝后也会有鱼泡,类似于鲤鱼泡,但是鱼泡的面积比较小,黑鱼进窝后鲫鱼会逃离窝点。
在一些大型水面有鲈鱼的存在,鲈鱼进窝后,没有鱼泡,鲈鱼为底层鱼类,水中层的鱼类也不会跳起来,很难分辨。
肉食性鱼类进窝后没有鱼吃钩
钓鱼的时候多观察,观察什么原因造成鱼类不吃钩,而不是没有鱼吃钩后,就去补窝。这种补窝方式,既浪费了窝料,也容易使鱼类受惊,得不偿失。
其次根据没有鱼吃钩的原因,确定要不要补窝
需要不要需要补窝,还要根据自己的鱼情,钓鱼的时候多注意鱼情的变化,多注意天气的变化,在确定要不要补窝。
鱼群小不需要补窝、钓几条鱼后,没有鱼吃钩,这种情况下,鱼群比较小,补窝没有意义。
因为打窝的酒米,和饵料的雾化颗粒都比较小,鱼类短时间根本吃不光,在去补窝,除了造成浪费外,还容易使鱼类受惊,从而鱼情更慢。
鱼群小不需要补窝
天气出现变化不需要补窝、天气变化无常,天气原因造成的鱼情差,想要改变很难,补窝也没用处,不如根据鱼情的变化,调整钓鱼方式。
比如:冬季、早春、晚秋早晚温度低的时候,钓深水效果好,钓鱼社,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温的上升,可以钓暖水浅水,天气变化不需要补窝。
比如:夏季早晚比较凉爽,中午比较炎热,鱼类改变泳层造成鱼情差,补窝的话没有用处,不如更换目标鱼,或者更换垂钓水层。
天气变化,可以更改目标鱼
大鱼进窝不需要补窝、大鱼进窝后会有一个短暂的停口期,补窝的时候很有可能惊扰到鱼类,造成鱼类逃出窝点。
通过观察鱼泡确定是什么鱼类进窝,鲤鱼进窝的话,可以搓大饵团,减少抛竿频率,静静等待鱼类吃钩。
鲢鳙进窝的话,把饵料稍加一点水,增加饵料的雾化,调整浮漂钓浮,针对进窝的鱼类更换垂钓方式。
大鱼进窝后不需要补窝
肉食性鱼类进窝不需要补窝、垂钓中发现水表面的白条等鱼类跳起,可能是翘嘴进窝,可以更改垂钓方式。
可以采用行程漂钓行程,也可以修剪铅皮,调高目钓低目,让饵料降落的速度慢一点,从而增加翘嘴发现饵料的几率。
如果是黑鱼或者其他肉食性鱼类进窝,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凭运气,饵料在降落的过程中,黑鱼也会咬钩,也有可能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