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不同的文章中始终在表达一种观点:钓鱼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完善各种细节,可以让我们在垂钓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修正。很多钓友往往容易忽略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分析出鱼情和自身钓法上的弊端,本文就通过一个常见的实例,来投射出饵料状态、抬竿时机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中鱼率,那么下面2个重点需要大家来进行解答:
1、鱼钩刺中鱼唇不同的位置代表着什么?
2、造成空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解决?
上述2个问题是钓鱼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些钓友并不在意这些现象,可如果能从中发现问题,是绝对可以分析到当前鱼情、自身钓法问题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可以侧面解释为什么相同的饵料、相同的浮漂和鱼钩,甚至浮漂的调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渔获不相同,因此:
不同的饵料大小、状态、抬竿时机、鱼口判断时机决定了鱼钩刺中鱼唇的不同位置,台钓追求的是鱼钩正中鱼上唇中央位置,这个位置是以上的几个因素决定的,如果从出现了刺中鱼唇左右、下唇,甚至是鱼嘴外部,一定是上述的某个细节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修正它。
空杆率是所有垂钓者最忌讳的事情,过高的空杆率不仅会让垂钓者越来越迷惑,同时也会造成锚鱼、惊鱼的情况,也就是俗称的“炸窝”,所以如何尽量降低空杆率是非常重要的。
鱼钩出在鱼唇不同的位置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通过多次视频和水下实景观察,常见的目标鱼无论从哪个方向靠近饵料,它吸入饵料都是从最外侧方向,不会从钩柄的位置吸入,这点很好理解,如果你用筷子夹食物,绝对不会从筷子上面的位置送到口里,肯定是吃筷子最前端夹食物的地方。所以从钓鱼的角度来看,鱼吸入饵料后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多数会转头游走,如果发现异常就会迅速吐出,鱼钩的结构决定了鱼无论是游走还是吐出,都会刺中鱼。那么各项细节都处在合适的时机时,必然是刺中鱼的上唇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口”,这也是我们垂钓者追求的方向。那么如果某个细节出现了问题,自然就反应在鱼钩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需要通过这些变化来进行调整。
鱼钩刺中鱼唇的左右位置,多数是抬竿时机稍晚造成的,很多时候浮漂信号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干净利索,就会造成我们在瞬间产生了犹豫,所以此时抬竿都是偏晚的,因为子线和鱼有一定的角度,就造成了鱼钩刺中了鱼唇的左右位置。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黑拉”比赛需要好多裁判员的原因,需要甄别每一条鱼是否正口,不是正口是不计算成绩的。
鱼钩刺中鱼的下唇位置,常见现象是抬竿时机过晚,甚至鱼已经转身游走后自动被挂住造成的,出现这类现象很好解决,通过调整浮漂灵钝、修正抬竿时机就可以解决。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也会存在各种角度的问题造成哪怕已经刺中很久才抬竿也是正口的现象,但这并不普遍。包括鱼因为自身的应激反应,吃口不畅,鱼口“肉”,上下“揉”漂等,都会产生鱼钩刺中鱼唇位置发生变化,通过这些部位的不同,可以判断出鱼情是何种情况,所以鱼钩在鱼唇的不同位置,我认为多数是判断鱼口时机和抬竿时机造成的,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修正。
造成空竿的主要原因,和改正方法
上面我们谈到垂钓者是非常忌讳空竿的,造成的后果就不必累述,我们只来分析原因和解决办法。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饵球大小、状态、分辨鱼口的能力这三点。分辨鱼口的准确率最为重要,多数是这个因素造成的。只要是野钓环境下,不可能只有目标鱼存在,所以浮漂动作不会很统一和完美,准确的判断出“正口”的信号就很重要,这点我认为通过钓白条、小鲫鱼可以得到练习。这两种鱼的鱼口比较复杂,虚假信号非常多,如果钓这两种鱼时你能保证比较高的命中率,那么看漂能力就是相当不错的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会刻意去钓一下白条,或者去连杆池去钓滑口的小鲫鱼的原因。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只抓“稳”口,杂乱的信号就当作看不见,这些信号中必然会掺杂着一个“稳”口,我们要做的就是抓到这一瞬间动作。
饵球大小和状态常见于一些不太讲究,或者老是把无所谓挂在嘴边的钓友,抱着爱吃不吃的态度,当然这是他自己的心态,我对此的态度是,精益求精。我会根据不同的鱼口反应,不厌其烦地去修正饵球的大小和状态,如果认为已经无法修改,就会放弃原来的饵料重新开制。很多钓友的拉饵都比较长或者大,虽然鱼会根据食物的大小调整开口的大小和吸食的力度,但总会有其他原因制约鱼类吸入不畅,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一点做好,让鱼更方便的吸入呢?我相信一句话,你凑合对待鱼,鱼就凑合对待你。我对饵球大小和状态有一句话的总结,凡是让鱼顺利,用最小代价吸入饵料的就是合适的。
在最后再谈一下关于锚鱼的问题,当对浮漂信号拿不准,多见无法准确分辨蹭线和吸入动作的时候,不要觉得夸张,在冬天鱼开口极差的时候,经常不太容易分辨蹭线和正口的区别,浮漂常常都是有力的下顿,除了极端情况下,如北方大棚除了锚已经无法钓到正口外,我是宁可放口也不会去尝试抬竿刺鱼的,这就是养窝的重要性,忍一口抓下一竿,我可不想炸窝再重新诱鱼了。
关于最后的总结归纳
有些钓友会觉得通篇没有什么营养,很多时候谈钓鱼并不一定非要说什么技巧,我更偏爱分享我的思路,提供启发,让愿意去深挖根源的朋友去自己思考,这样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心得是非常牢固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谈某一个细节技术,诸如调漂,我遇到的真实事情,都告诉他3、4个月了还有粉丝问我调漂的具体细节,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学会思路的现象,如果吃透了思路,剩下的事情就是举一反三的事,所以我最近一直都想怎么才能把这些思路分享出来,也在尝试转变一下写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