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专业的钓场和部分鱼塘的底部经过了平整处理外,绝大多数自然水域的水底情况都比较复杂,这就会导致水底不平,水流流数不均匀,而容易导致饵料雾化速度不一致,漂信号不整齐,出现乱口,漂倒斜。所以野钓找底很关键,错误的找底方式,会直接导致上鱼不理想,鱼获不佳,甚至让钓友空手而归。
找底误区1
这里我们就来说说找底的误区,每一次钓鱼都要进行两次找底操作,第一次我们称之为粗找底的时候,如果铅皮的重量比浮漂吃铅量太多,同时又抛满竿找底,这样很可能会导致水线在水底呈现出倾斜状态,这样粗找底是不准确的。在精确找底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就是当饵团过重并且抛满竿时,子线也会在水中呈现出切斜状态导致找底不准。
找底误区2
有些钓友在调漂的时候没有考虑浮漂吃铅量与饵重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使用吃铅量非常大的浮漂时,双耳能把浮漂下压几目这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必须要去测量的,否则就很有可能出现双耳无法到底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野生底层鱼常年都是在水底觅食,对于上浮的食物都会有很高的警惕心理,因此双耳一旦离底则有可能见不到吃口。这是典型的因为浮漂吃铅量过大导致找底不准,换上一只吃铅量小的浮漂便可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找底误区3
不分鱼情,固定模式找底。这个现象发生在刚入们的新手身上,不论在什么地方,也不论什么季节,更不论钓什么鱼,都是用一个找底和调钓模式。
池底有杂物的地方垂钓时,一定要调高钓低,试着把钩饵离开底或者轻触底,这样就会减少挂底的机会。在很光滑的硬底钓位垂钓,我们钓底时就应该适当地钓迟钝一点。
找底误区4
在陈年老塘或者没清理过的池子里,都会有大量的淤泥,在水底形成有厚度的虚底。饵团到底之后会陷入酱层之上下后,鱼即使进窝也找不到饵团,自然也就不会咬钩了。由于水底酱层导致找底不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窝子里有鱼,而且很可能不断的冒泡,但是浮漂却没有明显的信号,也就是鱼不咬钩,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几乎可以判断是水底有酱层,饵团已经陷入到酱层中。
要解决因为酱层而导致找底不准的问题,必须一点点修剪铅皮,让浮漂浮力增大将饵团向上拉起,直到离开酱层。
野钓如何快速找底
野钓水下的情况复杂,特别是在水库野钓,水底石头交错,高低不平,如何才能准确找底?钓鱼前可以找一块比花生稍大的一个球形橡皮,半水先调漂。调好之后,然后把双钩同时挂在橡皮球上,这个时候漂尾便会渐渐没入水中。之后,在不断拉高太空豆和漂座,直至漂尾露出水面两目,说明橡皮已经到底。这时算是找了个大概的底,但还不是大功告成。
接着,在垂钓位置的前方左右的3-5平方米的水域打若竿,以便探寻水底的情况,若水底大致平整即可,主要是为了避免水底有大石头或者高低悬殊太大的地形,确定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常的钓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