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钓,调个漂让你手忙脚乱

分类栏目:调漂技巧

发布于 暂无评论

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秋季鱼口好,但是秋季垂钓时,除了鱼饵、线组的搭配外,调漂是我们在垂钓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钓不上大鱼或者不上钩都是与调漂有关的,今天就分享几个秋季调漂的技巧。

一,调灵和调炖

灵口和钝口要依据还实际的环境来,如果出现浮漂没变化,但是提竿起来鱼饵却不见了的情况或者饵料入水后垂钓了半个小时。仍然没有鱼开口吃饵的情况。水底淤泥厚,铅沉底容易连饵带铅块沉入淤泥的情况,这些情况下都适合调灵。钝口最适合调整的就是在小杂鱼比较多的情况下,那个时候,调钝会让小鱼吃饵没反应,大鱼吃饵,动作大浮漂才会有反应,这样你抬竿就是一条大鱼,这种方式经常会被很多钓鱼人用来规避小鱼。

二,按鱼类调漂

秋季垂钓鲫鱼时,我们可以直接将浮漂拉到顶,让鱼钩直接沉底垂钓,这个时候调漂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是在垂钓中上层鱼类例如翘嘴鱼,鲢鳙鱼我们就要开始尝试钓半水,将浮漂往下拉让鱼钩和鱼饵在水的中上层飘荡。鱼饵会在水的上层向下层散落,鲢鳙鱼就会在吸食雾化饵料的同时,将鱼钩吸入嘴中。

三,空钩调平水

双钩上不用挂饵料,直接抛到水面上,当浮漂沉到水里时,我们就可以不断地轻减铅皮了。慢慢的会让浮漂浮起到平水,此时是上钩悬浮状态,下钩轻触底状态。然后双钩带上饵,看一下双饵压下去几目,浮漂还露几目。空钩调成6目,带饵时浮漂变成露2目,那么双饵的重量就是压去了4目,这种办法在有较小水流或者有风浪时这样调漂钓鱼更容易让大鱼上钩。

分析台钓调漂根源:

台钓法用的是实心死坠坠心为一"1"字形的不锈钢或塑料制圆椎体,中间卷铅皮,铅皮卷的数量多少称为调标。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钓者廖心阳、萧春平在广州传授台钓法,全名为"悬坠长脑线底钓法"(脑线即子线〉。其调目为4目,钓目为2目,即调标时,将钓棚小于水深,在"I"字形悬坠上裹一层铅皮,拋入水中,标全部沉入水中,说明坠过重,剪去一段铅皮,再抛入水中。如果露出2目,说明略重,再用剪刀刮去一点儿铅皮,直到在水中露出4目'就箅调好了。上饵垂钓叫钓目,将浮标向上拉,钩上装大饵抛入水,如果浮标全沉入水,说明钓棚不够深,将浮标还要向上拉。如果抛人水浮标横躺在水瓸,说明钓棚长于水深,要把浮标往钩坠处拉。这样反复多次,双饵入水,浮标上露出2目,就达到标准,好钓鱼了,这是基本法。随着鱼情、水温、风力大小的变化,调目、钓目也随着变化。这里面有个灵敏与迟钝的关系问题。可以调5目、钓3目;也可以调3目、钓1目等等。调目时,标目露出水面越多,反映水底鱼的动态越灵敏,反之越迟钝。钓目正相反,标目越多越迟钝,越少越灵敏。那时的台钓浮标一般标示杆上只有6目至8目,最多的10目。这一基本调标法在大陆普及影响了几年,并把台湾钓友在特殊情况下调标归纳为几句口诀,便于记忆,叫做"调灵敏,钓灵敏;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迟钝,钓迟钝"。

正因为这种方法科学准确,所以上鱼率高。当时台钓热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遍及全国的。世间任何先进的事物也有缺点,也有考虑不周之处,加之情况不断变化,这个缺点就暴露更明显。秋日常刮西南风,天气闷热,鱼浮头不沉底,连续几年在全国比赛中夺冠的台湾队吃了败仗,传统钓用浮钓、悬钓、拖钓法得了冠亚军。大陆的台钓者动脑筋了,他们将浮标改长,标示杆由6目、8目改为12目、16目甚至20目,搞浮钓、悬钓、一悬一底钓,这样,原来的调标方式也随着改变,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和新理论,使台钓法更加科学完整。从1994年开始,台湾队参加全闺比赛,已得不到冠军名次,以后越来越差,似乎已淡出前6名。有人提出将台钓法改为悬坠钓法,有人提出许多新的台钓理论概念,但使用悬坠这一个基本特点没有变化。有的将调标与物理、化学、力学、数学等等掺和分析,弄得钓者不知所云,进人思维的怪圈,当然,有的分析得浅显明白,有根有据,一学就会。目前,初学者和大部分底钓者仍遵循"调四钓二"的基本方法进行调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