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台钓钓鱼线组灵敏与迟钝的关系

分类栏目:台钓技巧

发布于 暂无评论

台钓的基本特点,有悬空的铅坠,基本都是垂直的水线及子线,饵是触底的,想要满足这三个基本条件,那么浮力与重力调整必须是平衡的,我们在施钓中,要及时的了解分辩和掌握水下情况,为了适合鱼的就饵,随时调整饵团着底状态,这就要求浮漂既满足整体浮力的同时又要充当监视器和显视器的功能,知道了每一只浮漂对应每一钓饵的动态范围,和浮力与重力的动态平衡关系。

在这范围内的动态平衡是缓慢有规律变化的,我们需要捕捉的是影响或改变这一规律的外力讯号,水下讯息是沿着钓线以动能的形式机械的传导至漂尾的,它不是电讯号,是动能讯号,施钓中,既要尽量满足鱼适口又要使水下讯息传导及时,准确,尽量大,这就要求导线尽量的垂直或延直,使讯号传导尽量大,少衰减,不丢失。

施钓中,在整个钓组中(线组),什么是灵敏?什么是迟钝?灵就是快,钝就是慢。灵,就传导信息的导线(主要是子线)绷直,使信息传导快捷;慢,就是传导信息的导线(主要是子线)松弛,甚至弯曲,使讯号传导衰减,滞后,甚至丢失。

浮漂在钓组中(线组),钓目距离调目越大(越远)越灵敏,最大值,超不过饵重在漂尾上反映的长度;钓目距离调目越小(越近)越迟钝,钓目越过调目的值,一般不能超过钩重(包括子线重)在漂尾上反映长度,再超过的値和子线弯曲的程度成正比。浮漂讯号的大小与鱼就饵的力度以及钓组匹配调整的灵敏程度成正比。

实践证明,线组中灵敏度的来源,绝大部分来源于调目与钓目距离的调节上,相对来说,漂小线细钩小隐蔽性及对鱼的就饵效果较好,而对钓组中灵敏度的影响和贡献率是微乎其微的。

学习悬坠钓法,不明白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内在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浮力与重力的动态平衡关系,进门容易,深入难,特别是从调几钓几入门学起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很快就进入雾区不得自拔,纠其原因:就是浮力与重力的动态平衡关系没搞明白,钓组中灵敏与迟钝的变化规律不清楚,不管浮漂浮力的大小,钩饵重的大小,漂尾的粗细,目与目之间距离的大小,浮漂的动态范围的大小,笼统的效仿,追随,探讨交流,传授,某一浮漂,用某款钓线,钓某种鱼,调几钓几等等!

设定的调目,是否符合钓组中浮力与重力的动态平衡关系,预留的调目以上的长度(目数),是不是灵敏所需要的可调段(范围),拟定的钓目是否在它的变化范围内的和谐区域内,心中无数,只能跟着感觉走,一会在浮漂上找原因,一会在线组找原因,一会在増减铅皮上找原因,一会在找底上找原因,一会在饵的状态上找原因,左换一只好漂,右换一副细线,由此而来的一味追求高挡浮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浮漂至上论。线组配置细小论,铅皮(配重)放大信号论,等等。

就是不知道从钓组中浮力与重力的动态平衡关系上去找原因!感到神秘!困惑!难!难!

实际上,明白了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变化规律后,在施钓当中,调钓(浮漂)是一件很容易掌握,很便于操作的事情,根据水情鱼情,灵活调整就是了。

施钓中,在整个钓组中,什么是灵敏?什么是迟钝?灵就是快,钝就是慢。灵,就传递信息的导线(主要是子线)绷直,使信息传递快捷;慢就是传递信息的导线(主要是子线)松弛,使信息传递滞后。

浮漂在钓组中,钓目距离调目越大(越远)越灵敏,最大值,超不过钩饵重在漂尾上反映的长度;钓目距离调目越小(越近)越迟钝,钓目越过调目的值,一般不超过钩重(包括子线重)在漂尾上反映长度,再超过的値和子线弯曲的程度成正比。直至千斤触底。浮漂讯号的大小和鱼就饵的力度以及钓组匹配调整的灵敏程度成正比。无钩调漂,空钩调漂,带饵调漂,凡是离底或半水调整的钓组,钓组中都遵循着浮力与重力的动态平衡的客观的变化规律以及认识它的内在的辩证关系。

浮漂本身固有的灵钝特性,与钓组中的灵敏与迟钝,概念上有本质上的区别,两者不能混淆,灵与钝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漂尾的粗细,实空,对灵敏度有较大关系,漂尾越细越实(比重大)动态范围越大越灵敏(钩饵重在漂尾上反映的长度,称动态范围)。

在施钓中也不是越灵越好,首先考虑的是钓组的相对稳定性和鱼就饵的舒适度,其次才是信号传递的快慢,统筹,兼顾,和谐才是精髓。浮漂调整固然重要,但在整个垂钓过程中不佔主导地位,天气是第一位的,选位是笫二位的,诱鱼(饵)是第三位的,手法是第四位的---要综合考虑,辨证分析,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