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时间、天气与水域的影响,鱼儿栖息的窝点有所不同。仲夏鱼儿溯游而上,因水面温度高鱼儿藏身较深,只有早晚水温较凉才会出现在近岸浅滩;夏末又返回河道下游,酷暑退去后鱼儿游至浅滩觅食;进入秋季后鱼儿又逐渐回到深水区域,冬季鱼藏深水,只有中午时段水温较高时才出来觅食。
除了水温很低之外,一般来说早晚都是垂钓的好时机。
一、寻鱼藏身窝点
首先鱼窝是鱼儿的庇身之所,要有安全感,起码能有所遮蔽。所以水草处、砖石堆、水底的凹陷处等成为了鱼窝集中的地方,鱼儿遇到危险可以借助这些障碍物避险。
有水草的钓点,只需寻草洞草缝下钩,没有天然形成的就可人工做一个草洞,若水体有流动则须下钩于草洞上游一点。砖石堆积处会形成许多的缝隙或洞穴,没有砖石堆积,有树桩树枝等也利于鱼儿藏身,水体有流动也要在水流上游一点下钩。
还有被废弃的木船,木船附近都可垂钓;水下的凹陷处也是好的钓点,水底有一级级的坎装地形,也是有鱼的地方。
二、打什么样的窝
诱鱼是钓鱼的前提,打什么样的窝诱鱼效果好,不是一句话就能指出定律的。
首先要知道定点打窝与不固定打窝的区别,确定钓点后,直接抛撒打窝料聚鱼,这种方法适合在静水中打窝。
还有一种不是直接抛投的打窝方式,将打窝料装在容器里,容器周身打上许多的小孔,系上绳子后就可想打在哪里就打在哪里,比较灵活实用。鱼儿只闻窝料的味儿,却吃不到,食欲又被激发起来了,发现钩饵就会吞食。
这种方法适合流动的水体,变换窝点时只需拽动绳子,提出装有窝料的塑料瓶或者纱布袋即可。
打窝料要根据对象鱼选择适口的种类,不管是自制的还是商品窝料,都可确定对象加以应用。
三、根据钓点实况打窝
选好钓点后,要看钓点的实情而打窝。建议一个钓点打上两个窝点,以便轮流施钓。
钓点的风力较弱我们就打在下风口,风力较大则要打在上风口。
初春水温较凉,打窝要背风向阳,水温升高之后,可在近岸浅水滩打窝,或者为钓草而打窝,夏季须打在阴凉的较深水域。鲫鱼鲤鱼喜欢在水草区活动,掌握好不挂钩的技巧,钓草是很有保障的。
在竿坑施钓时打窝料一定要偏少,续窝的量也要少,过多的窝料使鱼儿“衣食无忧”,就会对钓饵不感兴趣。
那么哪种情况下需要较大的打窝量呢?
那就是在野外水域,或者面积较大的水域,如湖库河流等大水面,这样的水面需要提前几天打窝,鱼儿习惯在此觅食后再来垂钓。
野钓时难以避免小杂鱼闹窝,我们选窝料时可偏向颗粒料,也可使用酒米或药米打窝,打窝量适当地少一点,钩上不挂比较荤腥的饵,清新的香味饵可较好地避免小杂鱼闹钩。
看钓点的实情很重要,比如曾在一池塘春钓,池水没有什么水草与杂物,于是扎上一小捆枯草绑在石头上抛投下去,隔天再来垂钓时,钓友们就只看见这边有鱼可上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为鱼儿提供了庇护的场所,使它们有藏身隐蔽之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窝中明明有鱼,但就是不上钩,这很可能是窝料打得太多,鱼儿吃饱了,才没闲工夫去吃难以发现的钩饵。或许鱼儿不愿意离开窝点,但就是不上钩。窝料的味太浓也不好,不接近自然食物的味,鱼儿会引起警觉,窝料的味强过了钓饵的味,也会导致鱼儿不食钩饵。
四、野钓打窝例说
先将饵料配置好,从中揪出一小部分并加进少量的麝香小米,搅拌均匀后用作调漂与打窝用的饵料。剩下的大部分饵料让它自然放置几分钟,用来挂钩施钓。
首先搓较大的小米饵团挂钩抛出并抽竿,在水底形成窝点,再搓小饵团挂钩入半水即抽竿,最后在水面抽竿,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整体的窝点。如果水体有流动,就需要加大饵料量的投入,续窝的频率也要加强,抽上二三十竿后就能有效诱鱼进窝了。
当饵料中的小米沉底后,既能诱鱼也能留鱼,因为鱼儿吃小米不能很快地吃饱。有时也可将酒米揉在泥团中抛至窝点,只是动静太大容易惊鱼,也不能形成上下合一的整体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