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钓鱼的钓友可能都遇到过“补窝死”这一现象。有时候补窝子并有任何问题,鱼口慢了,补一下窝子,上鱼速度很快就又恢复了,可是有时候又让人非常的无奈和纠结:不补窝子鱼口逐步变慢,担心窝子里的鱼会被钓光,再补窝子诱鱼会要很长时间;可是一旦补了窝子,窝子反而又变成了死窝,一条鱼也不见了。
对于这种情况,钓友们在一起也多次探讨,大家的见解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这种情况是在用蚯蚓作钓饵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用面饵、商品饵做钓饵的时候则很少出现,因为用蚯蚓作为钓饵的时候,蚯蚓没有续窝子的作用,窝子里面的鱼会被钓得精光,需要不断补窝子来诱鱼进窝。这在鱼情好的时候,补了窝子,窝子里的鱼会更多,上钩更快;但是在鱼口不好的时候,有时候会一补就死。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打一罐米,钓几尾鱼,不打米了,也就钓不到鱼了。
二是在夏秋高温季节一般不会出现“补窝死”的情况,“补窝死”的情况大部分是在气温较低的仲春前后和中秋以后,这其中的原因可能跟鱼类的新陈代谢有些关系。高温的时候鱼类的新陈代谢肯定快许多,仲春前后和中秋以后,大水库的水温都不会超过20℃,即使是岸边的浅水用手试也比较凉,提竿出水的坠子手竿更是凉丝丝的;这时候的鱼类的新陈代谢相对于高温时节肯定要慢一些,新陈代谢慢了对食物的需求就会减少,补窝子之后,鱼儿很快吃饱了,自然也就不再咬钩了。
三是窝子料的质量好过了钓饵,窝子补下去之后,鱼儿都去吃诱饵了,故此不再上钩。从而出现了“补窝死”的现象。这些看起来都有些道理,但是仔细推敲也有问题,“补窝死”问题出现一般都是用蚯蚓做钓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成商品饵或者自己制作的钓饵,质量明显要好于钓饵,或者说就用补窝子的诱饵用沾粉粘住诱饵作钓,鱼儿也不上钩,这就让人费解了。可你要是说鱼儿根本就没有吃诱饵,而是被诱饵中的味道引诱过来的,可是我们在杀鱼的时候,分明清清楚楚看到鱼儿的肠子中有不少诱饵。
如果说这和补窝子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很可能是气候或者时间段的原因引起的,有时候我们也会经常遇到了某一个时间点,鱼儿会突然停口。可是这也说不通,在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某一个钓点垂钓,而是和其他钓友在一起垂钓,相隔也就几米远,自己补了窝子之后不再上鱼,窝子变成了死窝;而相邻的钓友没有补窝,仍然在不紧不慢地上鱼,这就排除了气候和时间点的因素,说明还是与补窝子有关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部分钓友采取坚决不补窝,即使鱼口再慢,也会死磨硬扛下去,期盼说不定什么时候,情况发生好转,属于听天由命撞大运。还有一部分钓友改变钓饵,直接用商品饵(粉饵)垂钓,当然这个时候的效果肯定不如蚯蚓。在自然水域垂钓鲫鱼,除了适合用红虫的早春和冬天以外,在气温不高不低的仲春和中晚秋,蚯蚓还是有绝对的优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还有一部分钓友就是重新选择钓位,新打窝子重新开始。
显然这三种做法明显都不理想,是不得已的应对办法。我对这种“补窝死”的现象,更倾向于是窝子料补得多了。受现在悬坠钓法用商品饵不打窝边钓边诱的启示,和小南海钓客用大拇指指间不断向钓点弹小米补窝子的启示,我制作了一个“迷你打窝器”,在上鱼速度变慢的时候,考虑到补窝子可能造成死窝情况下,用迷你打窝器补窝来应对“补窝死”的奇怪现象,迷你打窝器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是:
用一个装辛伐他汀滴丸的小塑料瓶子,用刀把上面的瓶口部分切去,找一块比较结实的泡沫塑料,截取比小瓶子底部略为大一点的,高度是小瓶子的三分之一,将其填入小瓶子底部,增加小瓶子的浮力,再用一小截与瓶口周长相同的一段焊锡丝(为了环保),用强力好的锦纶线缝牢在瓶口上面,让小瓶子在水中能够快速翻身,最后在瓶口上用锦纶线做一个小提梁就大功告成。如果你是喜欢用8字环拴子线的话,就在提梁上拴一个快速别针方便连接。
使用时机是在垂钓过程中发现上鱼速度开始变慢时就可以用迷你打窝器补窝了,将迷你打窝器直接挂在你正在使用的钓竿钓线的快速别针上,就可以很轻松、准确地把有一个花生米体积的小米(大米)窝料送入窝中,注意不要让迷你打窝器沉入水底,而是让其在水面下30厘米时抖竿把打窝器中的小米抖落。由于每次的投喂量很少,从水面分散落到水底之后,鲫鱼只能够吃到很少的几粒米,因此不会影响鲫鱼吃钓饵,也就不会出现一补窝子鲫鱼反而不吃钓饵的现象。
由于其体积很小,重量很轻,可以做到无声无息,根本不会因为平常的打窝器在水面上带出的响动而惊鱼,十分方便,使用时的频率我是按照15分钟一次,当然这要根据实际的上钩情况灵活掌握,使用几次之后就会做到得心应手。
通过和几位钓友一年多在不同地点的使用检验,迷你打窝器较好地解决了在垂钓鲫鱼时不能够补窝的问题,有效率在70%左右。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补窝死”这个问题,真正原因是什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应对和避免“补窝死”,还是期盼钓友们各抒己见,奉献秘方,使“补窝死”不再困扰大家。